发布时间 :2021-10-28 09:42:00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强国理念,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战略地位,以一流人才发展生态的打造,加快集聚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优秀人才。现分两期将我市及各镇区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和阶段性成果摘编如下,供学习借鉴。
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历史机遇
打造临沪科创人才高地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提出了明确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沿江临沪区位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这个“家门口”最大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上海,争做“沪苏同城”排头兵,全力打造临沪科创人才高地,让更多人才选择来太仓、发展在太仓,与太仓共成长。全市各级领军人才企业中,由上海转移至太仓落地或产业化的占比超过40%。今年新增江苏省“双创人才”13人,其中创业类(A类)项目入选数居全省各县市区第1位,由上海转移落户的占比达69.2%。
一、坚持产才融合,变“人才指数”为“发展指数”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人才的密度决定了产业厚度甚至是发展的高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产业人才是流动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群体。抢抓一体化发展的“人才红利”,要坚持产业导向不动摇,把人才引进、培育、使用与产业发展统一起来,让“人才指数”变为“发展指数”。近年来,我市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利用“人才链”做强“产业链”,推动形成“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相融”的良性格局。一是聚焦“双招双引”,推动以产聚才。明确在“十四五”期间构建“11155”产业矩阵,即优化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贸总部经济三个千亿级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两个五百亿级产业。围绕这一目标,市委主要领导“挂帅”人才工作,将招才引智作为重点突破口,每年安排超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切实做到工作中第一布局、财力上第一保障。成立产业招商和科技招商“双中心”,同步开展招商推介和招才活动,同步绘制“产业地图”和“人才图谱”,同步打造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一体化推动“双招双引”、产才融合。目前,全市95%的领军人才企业集中在“11155”产业矩阵。二是聚焦“高校资源”,推动以才促产。把引入高端科教资源作为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建设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打造总面积4.9平方公里的娄江新城科教创新区,两所高校建成后在校师生将超2万人。依托西北工业大学“三航”优势,加强与中国商飞等“产业航母”合作,打造航空产业园、航空新材料创新园、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两园一院”承载平台,前瞻布局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短短两年时间,全市集聚优质航空航天企业50多家、产值突破100亿元。三是聚焦“领军企业”,推动产才相融。实施领军人才企业专项支持行动,建立瞪羚、独角兽以及科创板上市培育企业库,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金融信贷等方面进行集成支持。加强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常态化举办企业创新管理研修班、标杆企业游学训练营等培训活动,培育一批通晓市场规则、把握产业科技方向、具有较强产业引领力和市场开拓力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全市领军人才企业近500家,60%已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亩均产值超全市平均水平的30%。
二、坚持错位发展,变“虹吸效应”为“溢出效应”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上海等龙头城市既有强大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也会对周边产生一定的人才“虹吸效应”。作为普通县级市,抢抓一体化发展的“人才红利”,要有“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的智慧和思维。近年来,我市找准自身定位,深度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嘉昆太协同创新圈建设,比“真金”但更比“真心”、比“硬件”但更比“软件”,逐步建立创新共享、产业共“链”的发展体系,演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沪太“双城记”。一是打造差异化的政策环境。紧紧围绕综合最优导向,集成打造“1+4”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专项人才政策,以差异化人才竞争策略,积极承接上海大飞机、创新药、智能车等优质产业溢出,对顶尖人才开辟“绿色落户通道”,实施“一事一议”政策;重大创新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扶持;沪上产业化项目转移来太,项目资助额度最高上浮50%,单个领军人才企业可达1000万元;长三角“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太工作,享受最高10万元“首年生活补贴”。二是打造协同式的平台环境。与中科院上硅所、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8家新型研发机构。近三年来,集聚高端研发人员857人,孵化人才企业56家。建设上海交通大学“零号湾”“博创中心”等人才飞地,入驻项目享受“同城化待遇”、给予“免租金支持”,形成“研发孵化在上海、产业转化在太仓”的发展模式。目前,在孵项目达到15个,3个项目已成功在太仓实现产业化落地,产值均突破千万。系统谋划人才活动“套餐组合”,在上海、杭州等地举办长三角“创赢太仓”城市专场赛,“校园苏州日”太仓引才专列常态化驶入沪上高校,每年吸引对接各类高层次人才超2000名。三是打造高品质的保障环境。规划布局16平方公里临沪国际社区,引进建设上海瑞金医院太仓院区、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太仓校区等高端医疗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通过打造一流的宜居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集聚,通过一流的人才集聚造就一流的发展生态。建成投用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人社、科技等12家职能部门资源,上线“人才政策一点通”微信小程序,变“人才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才”,实现政策信息“一站通晓”、供需对接“一键匹配”、补贴兑现“一机通办”。
三、坚持市场导向,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市场驱动成为高效配置人才资源的重要方式。抢抓一体化发展的“人才红利”,需要让政府从“台前”走向“幕后”,让市场从“配角”变成“主角”,才能更好实现人才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一体共享。近年来,我市主动用好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人才引进、评价改革、金融支撑等各个方面,向用人单位放权、为市场力量加码,充分激发了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一是人才招引“靠大家”。瞄准“人才圈层”发力,促进发展“校友+”经济,携手上海寰球人才交流中心、全球高校上海校友联盟等社会组织,灵活招引科创项目、领军人才。实施城市引才“合伙人”计划,推行“零门槛”“全链式”引才激励政策,引才“伯乐”推荐人才落户太仓,单个项目最高奖励100万元。近三年来,通过以才引才、中介引才、平台引才等市场化手段引进沪上各类人才企业258家。二是人才评价“问东家”。建立人才特贴制度,将人才认定、价值判断自主权放还给用人主体,每年分配给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一定“人才特贴”名额,用人主体根据人才贡献进行自主认定,政府给予每人最高15万元补贴,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认定人才。
目前,已有近百名“能人”享受补贴,既降低企业引才用才成本,又有效激发人才活力。三是人才金融“用专家”。积极承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资本活水,升级实施“拨+投”政策,成立总规模50亿元太仓市产业引导母基金,携手上汽集团成立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与东吴创投合作运营2亿元科创人才培育基金,撬动各类社会资本超100亿元,其中领军人才企业康乃德生物今年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优化完善“拨+贷”体系,与苏州银行、上海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成立授信规模52亿的“娄城人才贷”,对人才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全市人才科技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00亿元,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